互联网公益,要“多”更要“久”
澎湃新闻记者思超
刚过去的久久公益节里,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比如首次设立了面向长期捐赠人的专属配捐;比如把节日周期的激励延长为一年的助力;比如推出了用户给公益视频点赞也能获得随机配捐的“分分赞”新玩法。各种创新玩法的加持之下,今年的久久公益节互动人次突破7亿,呈现出新的气象。
从节日回归日常 是追求长远发展的必然
从当前久久公益节的规则改进和玩法创新看,其目标所指已从节点性的嘉年华活动,变为365天的细水长流。
配捐规则的调整,就是管窥久久公益节目标变化的切口:自去年起,面向公益行业的激励金衡量周期就被拉长至全年,今年99公益日升级为久久公益节后,捐赠人专属配捐时效也是持续到年底。这传递的直观信号就是:要倡导支持长情的捐赠人、激励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机构、帮助捐赠人和公益机构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就认为,配捐必须回归信任逻辑。在她看来,改变以往对于捐赠者不加甄别区分的配捐,让善款跟着理性而负责的捐赠者走,使得配捐者因信而配,捐赠者因信而捐,更符合公益慈善的初心。
事实上,自2017年起,99公益日陆续推出了“公益股东人大会”、“透明官赋能”、“公益真探”等措施和财务披露环节、项目透明组件、冷静器、筹款项目上链等工具包,倡导理性公益,淡化配捐主导,提高执行机构门槛,增加多元加成规则,体现的正是重长期生态建设不重短期募捐规模的导向。
这带动了公益机构的因时因势而变:很多机构都突出日常运营、将互联网筹款常态化了,
时至今日,久久公益节已走过了十个年头。过去数年里,久久公益节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蓬勃发展的注脚。
长期主义才是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最该有的价值追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