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催生新就餐方式 北京社区食堂成年轻人“新厨房”| 夏日经济青观察

Connor 以太坊交易 2025-07-15 2 0

开栏语:热浪翻涌,消费升温。从空调、冷饮等夏季必备,到防晒、降温等日常所需,从夜市大排档到清凉服务产业链,从出游线路到高温用工。我们关心夏日经济的方方面面,也将为您呈现因高温而悄然重塑的消费习惯。今夏,我们开设《夏日经济青观察》专栏,以报道为尺,丈量盛夏中的经济曲线,揭示城市活力如何随暑气蒸腾而起,也剖析清凉背后深藏着的千万人对生活的热望与奔赴。

高温催生新就餐方式 北京社区食堂成年轻人“新厨房”| 夏日经济青观察

7月北京开启了“蒸煮”模式,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灶台冷清食堂忙——一顿实惠卫生的社区餐正成为许多家庭从自家厨房解脱的新选择。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除了带有公益性质的社区食堂越来越多外,一些知名餐饮、零售品牌也开始试水社区食堂,不仅方便了附近居民、白领日常就餐,也从中获得了人气、流量,形成了新的商业生态循环。

高温催生餐饮方式改变

从家中的厨房到社区的餐桌,一场由高温催生的饮食方式变化正在北京悄然上演。

连续多日高温湿热天气让北京似乎提前进入了“桑拿天”。“这么热的天,开火做饭就是遭罪。”街头热浪翻滚,居民赵女士一到饭点儿就头疼。厨房里实在热得不想进去,而外卖软件上那些餐点,价格实惠的担心卫生问题,有品牌的却禁不住直线飙高的伙食费。

最终,她带着全家走进了小区附近新开的社区餐厅。“附近新开的一家店,跟食堂似的,可以自选,7、8种热菜、三四种主食,一个人十几、二十元就能吃饱。最重要的是干净。”

与赵女士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晚上6点左右,位于通州区的一家社区餐厅里座无虚席,有刚下班的年轻人、带着孩子的家长、也有一起聚餐的朋友。十二三元一份的肉菜、几块钱一份的素菜,还有十几元一碗的炸酱面、重庆小面等各式面条。

“比自己在家做饭凉快多了,饭菜花样多还不用洗碗、收拾。”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表示,最近已经把这家社区餐厅当成食堂了。

不仅是晚餐,在朝阳区团结湖附近,一家餐厅的外卖档口只在中午和晚间开放2、3个小时,不卖别的,专门卖盒饭。“可以自选,每个菜都是小份,一般一个人两个菜就能吃好,一个菜也能吃饱。”店家表示,虽然是盒饭,但也能去餐厅里找个位置坐下来吃。“只不过来买的不是周围住的就是上班的,带走的人更多,所以采取这种形式。”

高温催生新就餐方式 北京社区食堂成年轻人“新厨房”| 夏日经济青观察

展开全文

品牌餐厅试水食堂生意

而在社区食堂中,北青报记者也发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为什么年轻人能够接受吃食堂?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类似旧时大食堂式的中式自助或自选餐厅早在东北等地区风靡一时。“在东北十几元吃自助盒饭”随着社交媒体的传播,早已经成了年轻人去东北旅游必打卡的项目。随着这股风潮而来的则是年轻人对这类高性价比的平价餐厅的渴求与期待。更多的商家也发现了这一需求,开始涉猎社区食堂生意。

“今天是土豆炖鸡块、鱼香肉丝和素炒西葫芦,主食有馒头、包子和米饭,还赠送汤。只要不浪费,无限续。”海底捞方庄店的负责人向来吃工作盒饭的小伙子介绍今日菜单。而这样一顿饭只需要十几块钱。海底捞方庄店负责人表示,最多一天接待了100多人,不少附近工作的白领也会来吃盒饭。“午休时间短,吃火锅也来不及,但如果是盒饭或者是其他简餐,顾客还能在餐厅休息一下。我们这也是利用自身资源,比如场地、食材采购等优势来服务社区。”谈及推出这一业务的初衷,海底捞方庄店负责人表示。

位于朝阳北路的郭林家常菜也推出了“小食堂”。“我们还建了顾客群,已经有200多人了,主要就是周边居民和上班族。前一天会把菜单发群里,有的顾客还要求给‘留饭’。”

此外,北青报记者发现,如金百万、绿茶、外婆家、眉州东坡也在外卖平台上推出了“盒饭”套餐,有的企业还专门定制了区别于快餐店的精巧饭盒,有的还附赠水果。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工作日午餐的需求巨大,尤其是在写字楼附近,但却因为午休时间有限,火锅或中式正餐等明显不能适配这一日常需求。通过切入上班族的午餐市场,海底捞等企业不仅试图打开一个新的消费场景,抢占白天时段的市场份额,更有吸引人气,增加品牌话题度、美誉度的作用。

高温催生新就餐方式 北京社区食堂成年轻人“新厨房”| 夏日经济青观察

更多年轻人爱上社区食堂

北青报记者发现,随着食堂被更广泛的群体接受,已经有食堂向连锁化发展。海淀区已开设十余家“海淀食堂”,凭借丰富菜品和整洁环境吸引一批批顾客。

“便宜、卫生、选择多,吃一个星期不重样。同样的钱,去其他餐厅可能就是一份盖饭或者麻辣烫,这里能吃两素一荤三个菜,还有免费汤。”而一些社会化的社区餐厅更是打出了十几个菜品都可自助的方式来吸引顾客,而且收费不高,即使是东四这样的核心区域,一顿下来也只要20几元。

更多的年轻人发现了这个拉低日常伙食费又干净、方便的去处,也纷纷将日常工作餐选在各种社区餐厅。有年轻白领发布自己新发现的社区食堂以及部分单位对外开放的食堂,更有专门“探食堂”的视频,一时间成为社交媒体热帖。“年轻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天热以后,还有不少带着小孩子一家来吃的。”一位社区餐厅经营者表示。

北青报记者发现,很多社区餐厅之前带有半公益性质。“我们之前是养老助残餐厅,现在也能接待普通市民。”海淀区一家社区餐厅表示,只不过老年人、残疾人能享受打折价,而普通市民是原价。即使如此,该社区食堂每到饭点儿,仍旧需要排队才能买上饭。

分析人士认为,社区食堂的兴起与北京市推进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密不可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的业态是多元且丰富的组合,社区食堂恰好是其实现平台。社区食堂在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日常用餐的同时,更是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窗口,丰富着社区功能。

这种模式还带动了周边商业氛围。与海底捞类似,北京多家连锁超市也引入社区食堂业务,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关注,间接为周边小店、服务业态带来客流量,形成以超市为核心的小型消费聚集区。

随着北京持续高温,社区食堂的价值更加凸显。它们不仅方便居民,更成为社区生活服务的核心节点,承载着社交、便民、健康等多重功能。

实习生/张亦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刘忠禹

责任编辑:梁燕(EN003)

评论